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,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,又是珍贵的、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,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,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,在保护、传承、弘扬、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们以过人的才智、灵性,贮存着、掌握着、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,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,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“接力赛”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“执棒者”和代表人物。
泰州文旅集团推出【醉美泰州 匠心传承】栏目,介绍泰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本期为大家介绍靖江蟹黄汤包·陶晋良


靖江蟹黄汤包以其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名闻遐迩,明、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。靖江蟹黄汤包的特点是皮薄如纸,吹弹即破,制作"绝"、形态"美"、吃法"奇"。有句话说:到靖江吃蟹黄汤包,不是吃,而是喝包子!


分割高汤冻

陶晋良以吹气方式测试面粉筋力
靖江汤包的汤是包在皮里面的,制作工序较繁,有三十几道,如果算上拆蟹的工序,就是六十多道。不仅寻常百姓家不能制作,就是一般点心师也不能制作,必须有专业汤包师才能完成。要把一小碗蟹黄鸡汤包进面皮里,对馅料和面皮的要求可就相当高了。馅料是高汤形成的冻状胶原蛋白,面皮须是特制的高筋面粉。
如今的靖江蟹黄汤包和早年的已经有很大不同,保留鲜美的同时,对高汤做了去腥去油的处理,面皮的筋力和色泽也做了升级与创新。这些改良,和靖江蟹黄汤包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陶晋良密不可分。

陶晋良和弟子一起制作靖江蟹黄汤包
陶晋良19岁时到靖江饭店学习面点技艺,因为勤奋聪明,很快就得到了师父的真传。一整套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的流程,他烂熟于心,手到擒来。不过,在当时,靖江蟹黄汤包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,每年只在螃蟹上市的9月到12月制作和出售蟹黄汤包。1987年,陶晋良成为厨师长后,不断改良靖江蟹黄汤包的制作技艺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蟹黄蟹肉有了更加科学的冷藏保鲜方法,使得靖江蟹黄汤包成为非季节性美食。2014年,陶晋良成为江苏省蟹黄汤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
如今,陶晋良66岁,仍旧坚守在靖江蟹黄汤包制作的一线。陶晋良的团队也由最初的5个面点师发展成了26人的团队。弟子们都很好地传承了靖江蟹黄汤包的制作技艺,还在各种专业大赛上获过大奖。每天,他和徒弟们共同制作3000到4000笼汤包供应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