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我不动就很难受啊...”8岁的西西委屈地向妈妈解释自己为什么总是在课堂上扭来扭去。这个一年级小女孩的烦恼,引发了一个家庭的焦虑,也牵出了一段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科学诊疗故事。
“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和别人一样?”
去年秋天,西西妈妈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班主任的电话:"西西上课又坐不住了""今天在课堂上走来走去""作业总是完不成"...这些投诉让这位年轻的母亲既焦虑又无助。"我打过、骂过、哄过,什么方法都试了,就是没用。"回忆起那段日子,西西妈妈的眼圈又红了。
像很多家长一样,西西妈妈最初也认为孩子只是"调皮""不听话",甚至怀疑是自己教育方式出了问题。直到一次家长会上,班主任委婉建议带孩子去看看专业医生,这个家庭才开始正视问题。

遇见专业:一次改变命运的诊疗
在南京妇儿堂儿童医院,西西一家遇见了从医四十余年的张静主任。这位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,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深造,担任过吉林市儿童医院专家组组长的资深专家,用她温和而专业的问诊方式,很快让紧张的西西放松下来。
"这不是孩子的错,也不是家长的错。"张静主任解释道,"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需要科学干预。"经过详细评估,张静主任为西西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,包括行为干预、感统训练和家庭指导。
科学干预带来惊喜改变
治疗初期,西西妈妈将信将疑:"老人家都说长大就好了,真的需要治疗吗?"但一个多月后,变化开始显现。班主任反馈西西上课能坐得住了,姐姐辅导作业时惊喜地发现"她专注多了",能连续完成作业不再东张西望。
"现在变化特别大!"复诊时,西西妈妈脸上的愁容早已被笑容取代,"早知道这里能看,我早就来了!"这个朴实的感慨,道出了无数多动症患儿家长的心声。

四十年坚守:一位儿科专家的初心
张静主任的故事远不止于西西这一个案例。从198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开始,这位儿科专家就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儿童健康事业。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深造经历,在吉林市儿童医院担任专家组组长的历练,让她在儿童神经与生长发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作为中国医师学会会员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内分泌分会委员,张静主任不仅在临床诊疗上精益求精,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,先后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。但她最看重的,还是患者的认可。"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",这是她常说的话。

专业与爱心并重:多动症诊疗的"金标准"
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,张静主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理念。"多动症孩子不是''不听话'',而是''不能听话''。"她解释说,"我们需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神经生物学原因。"
张静主任特别强调综合干预的重要性:"药物治疗只是其中一环,行为矫正、家庭支持、学校教育配合缺一不可。"她总是耐心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,如何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,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。
让科学照亮更多家庭
西西的故事只是张静主任日常诊疗中的一个缩影。每天,都有像西西这样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找回专注力,重拾学习信心;每天,都有像西西妈妈这样的家长,从焦虑无助到重展笑颜。

"很多家长像西西妈妈一样,起初不相信这是可以治疗的疾病。"张静主任说,"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治病,更要传播科学知识,让更多家庭少走弯路。"
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诊疗这条路上,张静主任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、奉献着。她用专业与爱心,为一个个"坐不住"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,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,享受学习的乐趣,拥抱成长的快乐。